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力 > 第一节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 3

第一节 制造大国,品牌小国 3

发布时间:2015-04-13 浏览次数:2341次
小贴士: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和安全事故,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实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近些年,随着国际品牌不断充斥中国服装市场,曾经十分流行的中国服装品牌,如蓝天、华表、长城等一个个都淡出视线,唯育红都男装还能闯入消费者的视线.

      其实,这只是中国消费品市场的一个缩影,许多行业的跨国公司手持品牌的尚方宝剑在中国市场攻城掠池,使中国企业节节败退.有资料显示,在上海儿童食品市场上,洋品牌占到市场份额的75%,国内品牌仅占25%,我们己经丧失了对自己后代的"喂奶权";在啤酒行业,排名进入前10名的中国品牌仅有青岛、燕京和钱江;在碳酸饮料行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已经独霸天下,仅剩下的中国品牌健力宝在苦苦挣扎,在日化行业,洋品牌占据:七分天下......如表1-2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洋品牌令中国消费者趋之若骛,竟引来一批""假洋鬼子"粉墨登场.一些国产商品身披"洋马甲",以鱼目混珠之态充斥于市场之中.从自诩意大利血统的达芬奇家具,到号称"源自德国"的欧典地板,再到美国加州牛肉面......"假洋鬼子"们可以说从不孤单.有人把这种"伴洋牌"现象归咎于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不可否认,中国消费者中确有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但大多数人是对国货的不放心."伴洋牌"现象折射出中国品牌的弱势和信任缺失,如果中国有自己的LV,有自己的明智奶粉,国人何需崇洋媚外?

      一些经济专家曾指出,发达国家"入侵"发展中国家市场有"三部曲":第一部是输出产品,第二部是输出资本,第三部是输出品牌.其中输出品牌是最为厉害的一步棋,输出品牌主要利用本国品牌的无形资产,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物力,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进一步打响他们的品牌,"俘获"消费者的心.同时利用自己品牌的影响力压制和吞没发展中国家的品牌,以便一劳永逸地占领该国市场.

      有一组数据极为触目惊心: 90%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都是外方的品牌,"消灭式合资"已经成了跨国公司"铲除"中国品牌的典型惯用手法.跨国公司在中国另起炉灶,往往需要大量投入,所以他们常常选择中国的名牌企业进行合作.利用中方的人力、生产场地及销售渠道等资源,同时以较少的资金买断中方名牌的使用权,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老式产品上使用,或者干脆将中方品牌"打入冷宫",雪藏起来,使其一文不值,从而达到"铲除"竞争对手的目的.在合资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过分迷信利用外资这颗"灵丹妙药"的奇效,忽视了对自己辛苦培育的品牌的保护,再加上不熟悉游戏规贝坑给外方"铲除"中方品牌提供了可乘之机,譬如中国名牌美加净、熊猫、雪花、活力28等都是在合资后被外方打入冷宫,弃之不用的.

      另外,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出售自主品牌的现象日益增多,发展、壮大、成名、被收购,中国品牌似乎总是难以逃脱这样的怪圈.曾经的民族品牌乐百氏、大宝、小护士、中华牙膏、华润涂料、南孚电池等纷纷被跨国公司收购.2011年,百胜又牵走了小肥羊;雀巢驯服了徐福记、银鹭;安佰深俘获了金钱豹......然而,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在强势品牌不胜枚举的美国,当海尔收购美泰克,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时,却受到美国千方百计的阻挠.中国企业出售品牌的"短视"行为虽然获取了一定的眼前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后患无穷.如果各行各业的优秀民族品牌都掌控在外国人手里,那么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品牌之间竞争的今天,没有了品牌的中国还拿什么和其他国家竞争?

      面对洋品牌咄咄逼人的攻势,许多中国企业也纷纷拿起了品牌的武器与之抗衡.然而,品牌的铸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虽然华为、海尔、联想、蒙牛、奇瑞等民族品牌在一定的市场领域内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让国人感到欣喜,但是我们更多地看到,品牌的弱势使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同跨国公司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常常依靠"价格战"艰难地获取生存空间.

      例如,低端价格和渠道优势也曾给国产手机带来一时的风光,2003年的市场份额曾近的%.然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洋品牌依靠品牌、技术等优势并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很快化解了国产手机价格及渠道的优势,迅速收复了失去的河山.2007年国产手机几乎全线亏损.近几年,苹果iPhone手机凭借其用户体验的革命性升级,风靡全球,而依靠模仿跟风,缺乏实质性创新的国产手机,发展更加举步维艰.

      2001年中国加入WTO,入世十余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社会变化最大的十年.在这10年中,"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全世界人民享受着中国提供的物美价廉的生活消费品,并且,中国通过这玲年的发展,真正让自己融于国际大家庭,在这个舞台上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崛起.

      在10年前讨论入世的时候,常常讲到"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机遇,中国人抓住了;挑战,难以规避的挑战,即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担心"开放"会影响本国的产业安全,担心"开放"会让民族产业举步维艰.担心让我们采取了一些阻止外国品牌"入侵"的举措,例如,要经过长达5年的过渡期,我国向外资银行开放.但是要知道,一个封闭的国家不可能有发展,只有打开国门,将自己自觉纳入国际游戏规则圈,才能真正带来发展和安全.

      口口牌和外国企业的障碍椒将诼彤消牛.孜就音味着中国企业中国品牌要与外资企业洋品牌进行面对面的交锋.我们看到一些跨国大集团进攻扩张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大,如可口可乐、百事集团等,这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已经实施了本地化战略,,已经对我国的某些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来势汹汹的外国品牌下一轮的攻势将会更猛烈.

      与狼共舞,中国市场的品牌大战将愈演愈烈,中国企业将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

客服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三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